工业革命是从纺织机械开始的。之前,英国的纺织机械其实已经发展成这样了,只是基本还靠人工:
1814年2月,第一台蒸汽纺织机建成。很快,上图中的工人都不需要了,她们和他们被机械代替。
更早,1725年,法国人布乔 (Basile Bouchon) 发明了穿孔卡,用于控制纺织机绘制图案。蒸汽纺织机发明后,这种穿孔卡的需要量大涨,于是诞生了新的职业:穿孔员。当时是这样干活的:
蒸汽式纺织机械很快被内燃机和电气设备淘汰,但是穿孔员活下来了,因为穿孔卡还在用,但是穿孔机慢慢的进步了。
后面我们会接着穿孔员这个话题。
二战期间,为了军火制造、密码加密等等,大量的计算被迫切需要。手摇式计算器诞生。
当时的德军使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装置来生成和还原密码,不过这个装置被英国剑桥的天才图灵破解,他反向制作了一个机械装置,可以随时破解德军的所有密码。它们可谓专门用途的手摇式机械计算机。
图灵当时就想到,未来会有人工智能。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。目前计算机、人工智能方面的最高国际奖项就叫:图灵奖。
现在您到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一台手摇式计算机,就是这个:
据博物馆介绍,这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前辈用过的。博物馆介绍(如图)说,当时用了四台。
我19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时候,有一位老领导还收藏着一台同款,我饶有兴趣地研究过,惊叹其机械装置之精妙。实事求是地说,它一般的计算不见得比我徒手快,但是算起位数较多的乘法除法,那就快多了。在经过训练的人员手里,比如当时我的老领导,还能用它在几分钟内计算三角函数、开平方甚至对数什么的。
这种手摇计算机后来有国产的,叫飞鱼牌,上海制造,最后一台的出厂日期是1976年。我曾经见过一位前辈捐献的最后一批出厂的双鱼牌手摇计算机,后来据说收藏在某个军工七子的校内博物馆中,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:
当时有一种工作叫:计算员。英文是:
Computer
这个词儿比电子计算机出现得早得多,当时的意思就是“做计算的人”。在下面这个后来公开披露的影像中,可能就是邓老率领的人员在使用前面提到的四台手摇计算机之一。他就是:计算员。
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。
我1978年踏入大学的时候,哈工大也有了这样的计算机:
这计算机没有磁盘,内存很小而且断电就存不住了。不每天断电还不行,因为散热太厉害,容易烧坏元器件。而每次开机需要计算机操作员手工拨动上图复杂的开关,人工输入导引指令,然后计算机才能输入基本的操作系统,开始干活。
聊到这里,往事历历在目,禁不住想多扯几句。
当时这个开机操作属于比较低级别的操作人员的工作,但是我们每次进机房都要等待操作阿姨来,有时候她太忙(别的机器要重启什么的)就要等待。我就偷偷默记过她的操作,有一次等太久我就跟老师说:
我试试。
当然,很顺利地开机了。上图面板上类似的开关,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拨对十三组,人称“手拨十三条”,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。纯偷学靠默记的,想来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,后来毕业后让我担任过需要这种能力的工作,估计与此有关。不过也就是我感兴趣的东西能这样,其他不行,比如我现在都经常搞不清很多娱乐明星谁是谁。
扯回来。
这种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的输入,还在用卡片,或者后来升级一点的纸带,穿孔员还是很需要的一种工作岗位。不过穿孔机进步多了,已经大致成了这样:
这目测是在为较早的IBM计算机卡片穿孔。当时的卡片长这样:
你是不是有点面熟?对,跟现在很多考试时候用的答题卡类似,连原理都类似。
1979年开始,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加速。那时,跟美国的关系很好,他们当时几乎什么都肯卖给我们。1979年,第一台IBM370大型计算机来到中国,是沈阳鼓风机厂买进的。这模样:
已经有了屏幕和键盘,程序员不再需要穿孔员、计算机操作员,就可以和它打交道了。
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,很快也让这些职业走进历史:
现在回到主题,来讨论标题的两个问题。
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吗?
放心吧,不会。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蒸汽机、计算机是人类体力、脑力的延伸,那么,AI必会是人类智能的延伸,而不会替代人类。
但是,一定会让很多职业消失,就像前面图1到图5提到的手工纺织工人、穿孔员、计算员、计算机操作员、报务员、接线员一样。他们离开的时候,甚至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,眨眼就消失在历史里。
那又怎么样了呢?
人类和世界都因此焕然一新,你同意吧?
接下来的几年,你会看到更鼓舞人心的飞速进步,跟工业革命、信息革命一样换代式的进步。
不搞AI,或者干脆跟AI隔绝,会怎么样呢?
我就静静地等他的下一句:你看我们当时用手摇计算机也能造出原子弹,有没有电子计算机有什么了不起?有没有AI有什么了不起?
正眼看他一下,我就输了,所以,请允许我就此打住。
文章评论